分类

2025年05月07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艺术概论》

成考(专升本) 2025-05-07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艺术概论》5月7日专为备考2025年艺术概论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三一律”的戏剧创作主张属于()  

答 案:A

解 析:“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将“三一律”视作不可违反的规定极力推行,使这一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在欧洲剧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是()。  

答 案:A

3、被称为“路易十五式”的 18 世纪法国艺术的是()  

答 案:C

解 析:洛可可艺术是法国 18 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烦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主观题

1、绘画作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答 案:(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达·芬奇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2)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做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惑不解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入不安之中。 (3)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13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絮密联系,既突出了耶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采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耶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耶稣身上。这幅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  

2、舞蹈作品:舞剧《丝路花雨》  

答 案:(1)舞剧《丝路花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艺术旋风,很快轰动了大江南北,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中国芭蕾舞剧的里程碑。1982年,《丝路花雨》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多年来,《丝路花雨》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演出深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编织了一首古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歌。(2)剧情是说在浩瀚的大漠里,在古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画匠神笔张为了搭救波斯商人伊奴斯,却致使自己的女儿英娘被强盗掳走,虽然几年以后被神笔张找到,但英娘已沦落为歌舞伎,伊奴斯为答谢救命恩人,仗义疏财替英娘赎身,使父女得以团聚。神笔张从英娘的舞姿中得到启发画出了敦煌壁画中的不朽名作——《反弹琵琶伎乐天》。 (3)《丝路花雨》是一首礼赞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诗篇,也是一幅劳动人民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使得一千多年以前的舞蹈艺术形象再现在今天的舞台之上,特别是“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拓宽了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路子,并创造了“敦煌舞”的舞种,从而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丝路花雨》曾荣获文化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3、绘画作品:《游春图》  

答 案:(1)展子虔是我国隋代的一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作为魏晋六朝中国山水画萌芽期和后代之间的艺术传承,《游春图》提供了文字著作以外的画迹明证,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2)这是一幅充满古典贵族的精致辉煌气息的金碧青绿山水图,描绘的是贵族士人在一片春山绿水之间怡然踏青泛游之景。 (3)这幅画的特色首先在于构图置景之境界阔大,气宇轩昂。整个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青山与坡岸对峙开阖,春水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景物实则虚之,左下斜角的景物虚则实之,变化有法,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整个意境中,势若奔趋的山峦无疑是画面主旋律的呈现,而树木的落落点缀则使山峦显得更为峻厚。大片江水的网纹和山间缭绕浮动的白云,更像是音乐中的一片和声,以虚衬实,使主体在丰厚之中透露出无限空灵。画中的点景人物作为点题的描绘,虽然在整个山水氛围中显得那么渺小,但由于运用了衬托手法而使之显得格外醒目,就好像是画龙点睛一样,一下便凸现了游春的主题。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在青绿重色的画面上,还运用了泥金和白粉,并有桃杏和仕女红装等色彩变奏。整体画面色彩金碧辉煌,显得沉厚丰富而又清纯。  

论述题

1、结合鲁迅作品中的阿Q谈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和共性特征的认识。  

答 案:(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典型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2)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形象独特、鲜明。阿Q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其个性的体现。(3)共性使得艺术典型有了深刻的社会认识功能和教育作用。阿Q是一个连姓都被剥夺的雇农形象.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既是辛亥革命前后这些流浪雇农的表现,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这一虚构人物,被鲁迅以夸张的漫画式手法展现出来,人们看到他的苦难与不幸,也体悟到他的无知与懦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阿Q的丑态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使人们在笑谈中洞察作者的用意。阿Q既是一个人物的典型,又是一个民族的肖像,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即典型的共性。

2、结合艺术作品,阐述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答 案: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精神文化活动。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1)艺术活动的形象性。形象塑造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其思维方式以感性为主,重视审美体验而不以理论分析为主。(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要素,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活动区别于其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美感呈现特征。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更广阔和深邃的内涵。注:结合案例,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阐释,例证有说服力,逻辑清楚,再酌情给0~7分。

3、分析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答 案: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简答题

1、简述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答 案: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1)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4)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我要跟贴
    取消